古代宫廷育儿经验古代也胎教皇帝的母亲是如
2024-08-14 来源:小胖丁资讯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的强化使胎教逐渐成为万千家庭培养孩子的第一课,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胎儿教育。我们常常以为胎教是西方传过来的一种先进育儿观念,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胎教观。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胎教呢,因为好的胎教有助于培养出一代圣明君主。
一、明君的养成从胎教开始
要说起古人的胎教观,那就得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十分容易受到母亲的情绪、生活习惯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孕妇必须谨守礼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情。
汉朝的《新书· 胎教杂记》中就记载了古人胎教的一则典范。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怀成王在身的时候,严格遵守着站时不踮脚,坐时保证身子不歪斜,高兴的时候不大笑,生气的时候口不出恶言,独居一处时也不敢懈怠半分的原则。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甚至说,周成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而相形之下,汉昭帝则昏庸无能使江山凋敝,原因何在?“禀贤妣之胎教”!唐朝的著名诗人元稹也曾说过“周成王人中之才也……始为太子也,未生胎教,既生保教”。元稹也将成王的圣贤之德归功于其生前的胎教与生后的保教。古人将胎教视为培养理想君主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此可见古人对胎教的重视程度。
到了战国时期,胎教的观念已经不仅限于王室贵族阶层之中,而是逐渐流传到了民间。“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您可能只知道孟母重视对孟子的后天培养教育,却不知孟母对孩子的培养早从胎教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孟母有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此种胎教观的严格程度就已超过现代胎教了。
二、古代如何进行胎教
古人认为,妊娠期间,母子一体,母亲的心理状况与身体状况会直接影响胎儿的健康。过度的喜怒哀乐都会对母体的心肝脾肺产生伤害,如此,轻则会使胎儿出生后罹患“盲、聋、暗哑、痴呆、癫痛”等病症,重则甚至会造成胎儿流产。
因此要保证母亲的情绪稳定,这就必须要做到心无杂念与心气平和。如何才能保持心情愉悦呢?首先“目不视恶色”,不看丑陋不正的东西。其次“耳不闻淫声”,不听淫乱无礼的声音。最后“口不出傲言”,不说狂傲悖礼的话。这样才能做到不悲不喜,中正平和。
除了要保持心情愉悦,饮食的健康也是不容忽视的。古人认为孕妇的饮食要做到“饥饱适中”,过饱会增加胃部负担压迫胎儿的生长,而过饥则会造成胎儿的营养不良。其次要“不食邪味”,即不吃类似辛酸苦辣等刺激性过重的犯忌之食,不仅是在饮食味道上,对于一些有特殊影响的食物和药物也是要明确忌口的。
除了孕妇自身的调理,外部的生活环境对于母亲和胎儿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千金方·养胎》中就特别提到了“居处简静”。贾谊谈到更古时期王室的胎教之道让王后在怀孕七个月的时候出居别宫,静心养胎,此外还有专门的宫廷乐师为其奏乐,这便是现代胎教音乐理念的由来。
上述仅为古代胎教理论的部分概括,古代的胎教理论极其丰富细致,并且其中的大多数方法都被现代医学证明是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效果的。
三、古人为何重视胎教
胎教观自三千年前形成以来其著作便浩如烟海,无论是医学、教育、文化、生活甚至政治领域都不乏胎教理论的存在。那么古人何以如此重视胎教呢?
古时人口少,而耕地多,人口数量的增长一直是历朝历代重点关注之事。只有人口增长才有足够的劳动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人口的增长一方面要重数量,一方面要重质量。
古代医疗卫生水平与生活环境相对简陋,孕妇在生产时经常会发生难产的情况,于是生产之前的养护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而胎教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胎儿的先天健康状况,这又直接影响到当时的人口质量。因此胎教又是古代优生优育的重要方法。
胎教的观念最早是从王室贵族中产生的,意味着胎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后代的重要性。王室继承人的培养向来是不容丝毫懈怠的,甚至要从出生之前开始,这又是胎教在古代政治上的意义。而对于帝王培养的胎教观,无疑又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人民向往贤明君主与家国昌盛的美好愿望。
本文转自:凯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