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

养生学以什么为基础的书中医养生学发展概述

2024-04-28 来源:小胖丁资讯

中医养生,已日成为新时纪人们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挖掘祖国医学的养生文化史,笔者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作一简要整理。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可追溯道春秋以前。虽然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极为低下,远古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但作为一种本能需要,已促使人类去探求祛病延年的方法

新丝路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堪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表明人们在原始社会已知道用宣导、运动的方法来防病治病。《神仙传》等书还记载,远古彭祖因养生有道,活了八百岁。《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亦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的论述。

一. 上古到春秋

在这段时期,饮食养生和导引养生已开始萌芽。《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这说明有了“火”以后生食化熟食,疾病减少,增强了体质。《战国策》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进而甘之。”说明酒的出现,一是与医生治病有关,二是与养生有关,后世许多养生中药也都用酒来炮制。在此阶段,食物养生开始兴起。据《周礼•天官志》记载,当时的宫廷中已有专门的营养医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问题。《礼记》还主张饮食应与四时季节的变化相适应,“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山海经》中载有许多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食品,如“梨,其叶状如荻而赤华,可以已疽。”“幼鸟,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总之,这一时期的饮食养生已开始萌芽。

导引,又称吐纳,气功,其起源至少在5000年以前。原始人在狩猎的前后,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戴上花朵,模仿一些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姿态欢舞,以示祝福和庆祝。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动作有舒壮筋骨的良好作用。前人亦悟出“作为舞以宣导之”可以保健,《内经》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舞”和“导引按跷”都是一种原始的导引术。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及《周易》早已显露出了炼丹功法中养生的奥秘。总之,导引养生术在这一时期已开始萌芽,并为战国以后导引养生术的形成与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春秋到战国

春秋到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道家、儒家等学派对我国养生理论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理论医学基本形成。《黄帝内经》的问世也是中医养生史上一快重要里程碑。

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了“精气神”的基本概念

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缘故。“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精存自生,其外安荣。”

2. 创立静态养生法

道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其修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精神修炼(修性安心),二是形体修炼(呼吸吐纳与服食)。而精神修炼的最高原则就是清静。老子的《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人们的思想要安静、清闲、少欲,这样就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延年益寿。庄子提出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主张“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3. 创立气功养生法

《庄子•刻意篇》中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即是一种顺乎自然,使真气来至,废气排出的调气法。后世医家陶弘景归纳为养生六字诀功法,至今仍广为流传。

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提出中和养生观

中庸,是儒家讲人性修养的一种境界,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既毋太过,也毋不及。《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换言之,只要人的修养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就会产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效果。

2. 注重精神修养和伦理道德规范

孔子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注重用儒家仁、义、礼、智、信、孝、悌的伦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最终实现“仁者寿”的养生目标。孔子提出的“三戒”、“坐忘”、“五毋”等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大学》、《中庸》等著作中。孟子尤其重视“养心”:“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并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养生格言,倡导“养心莫善于寡欲”的静神观,以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境界。

《黄帝内经》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强调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2. 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并提出“天年”的概念。

3. 确立了“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春夏养阳

中国化工贸易期刊

,秋冬养阴)

4. 创立经络学说,为按摩、气功养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5. 总结、保留了战国以前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和原则。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损八益”保留了古代房中术的精髓。

6. 确定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

三. 秦汉到晋唐

从秦汉到晋唐这段时期,中医养生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食丹服石到吐纳导引,再到房中术,都已基本成形。

1.炼丹与服石

东晋元帝时代的医学家葛洪(抱朴子)研习炼丹术多年,著有《抱朴子》一书,劝人学习炼丹术和服“金丹”,对日后炼丹术和服丹风气的盛行起推动作用。《旧唐书•薛颐传》载,唐高宗曾召方士百人“化黄金,冶丹法”。而唐代服金石求长生之风盛极一时。

2.吐纳导引术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中有两篇导引专著,一是《却谷食气篇》,载有3种呼吸养生法,二是《导引图》,载有44幅导引练功的姿势。说明这一时期导引术已很普遍。汉代名医张仲景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东汉魏伯阳著作《周易参同契》也有许多有关导引的内容。南北朝的稽康所著《养生论》载有“导养得理,以尽性命”,载有大量导引内容。隋唐时期宫廷中都设有按摩师。隋朝巢元方著有《诸病源候论》及《养生方导引法》,记载有许多导引养生内容。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摄养枕中方》载录了大量导引、行气的内容。

3. 房中术

早在先秦时期,房中术已基本形成。《汉书•艺文志》、《三家内房有子方》等研究著作均为专业论著。《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指出:“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并强调“务存节欲,以广养生。”并有“还精补脑”之说。涉及房中术的著作尚有《素女经》、《玉房指要》、《雨航杂录》等。

四. 宋元到明清

从宋元到明清,中医养生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药物养生、食物养生以及老年养生学更是飞速发展。此期涌现了大量养生学著作,如宋元有10多种,明代有120多种,清代有60多种。

1. 药物养生的发展

我国药物养生历史悠久。在唐代以前有《诗经》、《博物志》、《神农本草经》等药物养生论述。宋代开始,从朝廷到民间都很注重药物养生,《太平圣惠方》记载了大量药物养生方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记载了青娥丸、四君子汤等著名养生方剂。由朝廷召集全国名医编著的《圣济总录》收载药方近2万个,其中包括许多延年益寿、强身驻颜方,如鹿茸丸、菟丝子丸。此外宋金元时代尚有张锐的《鸡峰普济方》,王衮的《博济方》,严用和的《济生方》,说明宋金元时代药物养生发展迅速。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对中药学和药物养生可谓贡献巨大。书中提倡用无毒易食的补益类药物延年益寿,批判了明代以前药物养生的不良倾向。明代的相关药物养生著作还有《普济方》、《扶寿精方》、《群书抄方》等。清代的药物养生著作有赵学敏的《串雅》、陶承喜的《惠直堂经验方》等。

2. 食物养生的发展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书中第26卷专门讨论食养和食治,是现存最早的食物养生专著。其精华论述有:“安身之本,必须于食”,“食欲数而少”,“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久饮酒者,伤神损寿”。孙氏的弟子孟诜整理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本食疗食养专著。宋代的陈直的《养老奉亲书》载方多而实用,从理论上阐明了食养的重要性。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亦对食养较重视。如李东垣提倡补脾胃以养元气。张从正也认为“养生当论食补”,“精血不足当补之以食”。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较具有代表性,论述了“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饮酒避忌”、“四时所宜”等观点。明代的《本草纲目》、《食物本草》、《摄生要录》等书也载有许多食养经验。清代则有《随息居饮食谱》、《随图食草》等著作。

3. 老年养生学的发展

宋代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对老年人的保养、饮食调治、用药宜忌、及老人护理等均有论述。如老年人的“七养”:“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元代邹铉的《寿亲养老新书》和明代的《遵生八笺》、《老老余编》也有一定影响,对四时顺养、饮食调治、起居药补等均做了深度探讨。明代御医龚廷贤所著的《寿世保元》收集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秘方,有相当价值。清代的老年养生著作还有《长生秘诀》、《养真集》、《怡情小录》等。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在我国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从秦汉到晋唐养生理论进一步完善,理论著作增多,养生流派也已形成。宋元到明清中医养生学发展到黄金时期,各种养生方法的研究已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

居业编辑部

,对如今的中医养生影响较大。当今社会,修身养性、延缓衰老、追求健康已成为人们尤其关注的话题,医学的发展也从治疗医学逐步转入到预防医学领域,继承、发掘中医养生学的宝贵遗产,已成为新时纪医家的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It sprouted early in the period before Qin Dynasty, and Preliminarily formed a kind of health preservation theory featuring in Taoist and Confucianist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or Warring States periods. HuangDi Neijing is a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 From Qin and Han Dynasty to Jin and Tang Dynasty , the health preservation theory was improved gradually, and formed the school. From Song and Yuan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underwent its golden period for development,and the research on all kind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 obtained certain depth and extent. Which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oday’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本文曾发表在《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