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育儿焦虑蛐蛐育儿我从不鸡娃而是用另外
2024-08-14 来源:小胖丁资讯
三毛在《塑料儿童》中说,她在台湾邀请几个孩子去看海,以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谁想到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呀,我们回去吧,6点半动画片就要开始了。
还有的孩子说:我不愿意到室外去,因为室外没有空调和插座。
这都是典型的“自然缺失症”儿童。
在了解了现代儿童的“通病”,看多了逼迫孩子学习的各种弊端后,我开始改变策略,对自然教育越来越关注。并且,我希望通过我的改变,影响孩子。
2019年8月份,我开始接触自然教育。至今为止,我一直对自然教育有两个“心”:
1、喜爱之心
接触了自然观察、自然笔记和写作后,我才意识到,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忽略了那么多美好。自此,我睁开了眼睛看周围的世界,发现世界变广了,变深了,也变美了。
2、敬畏之心
从重庆仙女山回来后,很多姐妹已经开启了自然教育的课堂,尽管有的只是公益行为,还没有变现,但从这些活动中,她们收获了自信,也收获了对自己孩子的快乐时光。
而我,只是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陪伴孩子,还没有影响到身边的人,因为我对自然有这种“敬畏之心”,总觉得自己不够权威,不够博学,不够热烈。
为了更好地丰富自己,教育孩子,2021年,我再一次开启了自然教育的学习。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方法落地,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进一步看到了自然教育的魅力。
这一节课,老师的作业是让我们设计一堂听觉的课程,打开孩子的五感。
在这里,我简单做个分享,说说我在“听觉训练”上,对孩子的引导方法。
1 孔雀的声音
孔雀的尾巴非常漂亮,可是它的叫声,却让人忍不住敬而远之。
自从听到了孔雀的叫声后,我无比确信一点,那就是:上帝在赐予一个物种某方面的特长时,一定会拿走另外一种。
清明节那天,我们一家人在西樵山脚下的一个农耕村游玩。远远的,我就听到了孔雀的声音,为了营造一种神秘感,我对孩子说:
听,这个声音多么难听!难道它是一种恐怖的怪兽发出来的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追着声音,我们一路来到了“孔雀岛”。一直紧绷着神经系统的孩子,看到是孔雀的时候,一下子放松了。
他默默地观察了好一会儿孔雀,不知道脑袋里面在想什么。
2 长臂猿的声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我问孩子:
你知道长臂猿是怎么叫的吗?你知道长臂猿为什么叫吗?
他当然不知道。
我在网上搜索了普洱白颊长臂猿的视频给他看。有了具体的感受,再学习起来,就很好理解了。
3 大象的声音
大象是继恐龙之后,世界上体型最庞大的动物。
可是,除了在动物园远远的看到大象以外,我们谁也没有想过,这个庞然大物的“语言”到底是怎么样的。
据说,大象的智商,相当于几岁的孩子呢,可聪明了!
我拿出了云南野象谷大象的视频给他看,相信有一天,当我们真的遇到大象的时候,能勾起他的回忆。
4 青蛙的叫声
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对青蛙和癞蛤蟆的叫声绝对熟悉。
即使是城里的孩子,也能在小区的池塘边看到青蛙,听到蛙叫。
但除了单调的呱呱声,鼓鼓的腮帮子,青蛙捕食时灵活的舌头,我还真的没能给孩子更多的指引。
5 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有关孩子听觉的训练,我想带他到乡下去,在寂静黑暗的夜空里,听蛐蛐、知了、鸭子、公鸡、羊咩咩,牛哞哞、猪哼哼的声音,甚至听雨声和雷声,而不是城市里装修的噪音,汽车的轰鸣,还有商场里聒噪的音乐……
听觉,真的有点难,因为声音看不见摸不准。 也就是偶尔,带他听听双脚踩在树叶上的咔嚓声,听大海浪花一朵朵的声音,听鸡蛋打在油锅里的滋滋声。
我没有特意设计课程,只是留心生活中的细节。
尽管如此,我家孩子目前还没有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对故事、书本、户外有着强烈的喜爱。
但对于培养一个热爱生活、敬畏生命、自主学习的孩子来说,我觉得依然做得不够,你有什么地好的方法分享给我吗?
--喜欢就关注@来乐粑粑,在育儿和自我成长的路上,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