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五千一百只蚕宝宝小小的身体承载着中华5
2025-01-06 来源:小胖丁资讯
家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生物,蚕宝宝白胖白胖的身体简直萌的不行,相信许多小伙伴都有过养蚕的经历。蚕蛾起源于中国,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已经拥有着4000多年的人工养殖历史。传说是皇帝的元妃西陵嫘(lei)祖发明了养蚕之法,开启了养蚕和种桑为主的"农桑文化",时至今日在江浙一带,依旧有许多以农桑业为主的蚕农存在,为了纪念嫘祖,奉嫘祖娘娘为"蚕神"、"蚕母",并建立了蚕神庙,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八,人们都会去蚕神庙、嫘祖庙等地方烧香祭拜,一来感谢嫘祖娘娘的贡献,二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养蚕顺遂。而丝织业则奉轩辕氏黄帝为"机神",每年都会隆重祭拜。
蚕农养殖
祭拜嫘祖娘娘
史书记载,乾隆六十年觉罗吉庆撰文,仁和县事邓云龙渤石于机神庙的《秩祀轩辕庙先蚕孝碑》 ,碑曰:"浙西杭嘉湖三郡蚕事之利侔于力田。得机神庙于城东北隅,乃躬癸矣,因考先蚕之说不一,惟疏仡纪黄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蚕,则先蚕之神以西陵。"
我国的"蚕桑文化"近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更是跟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结合,最早和蚕文化相关的诗词是《诗经》,反映了当时蚕桑业的蓬勃发展,在当时丝织品已经相当流行和广泛使用了,蚕桑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也结合的越来越紧密。
蚕宝宝破茧而出
蚕丝的加工
蚕文化与诗词的融合"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唐 白居易)、"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宋 陆游)
人们常说的"作茧自缚"便是源于此处。通常用于比喻别人原本想要利己却弄巧成拙,把自己陷于困境,自作自受。蚕业作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物质生产活动,必然会在诗词等文化作品等到体现,最早的诗词更多是以叙事为主,阐述了蚕业的发展和水平,随着蚕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结合,开始更多的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诗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深切表达了李商隐对爱情的哀叹。中国古典诗词源于先秦,于唐朝达到鼎盛,更多的是用于批判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社会阶级的矛盾。汉字文化在我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代表着中国特色语言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有时候作茧自缚是为了更好的高飞
蚕文化与丝织品的结合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我国的蚕桑文化与丝织品不仅仅与诗词文化融为一体,更是记录文字和绘画的载体之一,早在战国时期之前,我们就有使用丝织品作为书写和绘画材料的记录。汉唐时期开始盛行以丝绸为原料的纨扇,宋代以后更是流行在纨扇上题字作画,或记录山水静物,或记录人物故事等等,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丝绸工艺品。
纨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蚕丝加工而成的丝绸是东方古老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中国的丝绸发展史更是囊括长江黄河流域,最后覆盖全国走向世界,最为出名的"丝绸之路",便是开启了东西方大规模商贸和文化交流的界限,玉门关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之地,必经之路。而中国的丝绸正是通过"丝绸之路"才开始被世界所熟知,更是获得了"丝国"的美称。可以说丝绸等丝织品即是中国的珍品,更是最具中国蚕丝文化特色的代表了。
“丝绸之路”上的奇景之一月牙泉
蚕桑文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生产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